首家 好用的 基于互联网 货代操作系统

建立“物畅其流”大通道 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青岛物流业创新发展探讨

2015-10-26 点击:

      今年以来,在国民经济增速稳中回落、市场倒逼机制明显增强的背景下,社会物流需求持续减弱,市场规模空间扩展受限。7月份,全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2.2%,继续呈回落态势。物流兴则产业旺。深入分析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确保“物畅其流”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物流市场运行情况

受大宗商品交易量下滑和国际贸易需求减弱,以及工业产能需求放缓影响,社会物流需求规模自2012年一季度增速跌破2位数以来,到今年一季度开始呈现负增长,且呈继续回落态势(见图1),行业转型升级迫在敏捷。

(一)社会物流需求规模扩张受限

全球经济运行速度整体放缓,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普遍疲软,外部经济萧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跳水,导致国际市场对中国各个行业的需求减少,并直接对出口加工企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航运、港口、国际货代等相关行业,作为承接上下游业务的物流业必然受到冲击。上半年,我市社会物流总额同比下降1.5%,从构成看,进口货物总额和过境物品总额的大幅下降(见表1),仍是造成全市物流需求规模下降的主要因素,这也充分反映出我市物流业对外贸进出口的依存度较大。

    从国内需求看,7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较6月份下降2.8%,降幅比6月份扩大1.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比一季度降低0.4和0.5个百分点。此外,6、7月股市激烈震荡,“财富效应”侵蚀了居民的财富,减缓了一部分消费,导致7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为10.5%;我市7月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7.2亿元,同比增长2.3%,较上月回落10.6个百分点。

综上,无论是进出口贸易、总消费,还是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均呈现出增速放缓态势,表明物流市场需求规模扩张将受到进一步限制。

(二)物流服务价格指数持续低迷

受经济增速放缓、物流需求增速回落等因素影响,物流价格震荡回落、持续低位运行。据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显示,今年以来,物流服务价格指数持续在50%的临界水平以下,平均为49.0%,比上年平均水平下降1.3个百分点,物流服务价格总体呈现回落态势。

    从海运市场看, 交通部网站发布的上半年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平均为858.3点,同比下降19.0%;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均值同比下降46.6%,同时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CCFI均值同比下降12.0%。从走势看,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屡次刷新历史最低记录, 6月当月平均为886.6点,其中,受到电厂存煤量处于高位水平,下游需求收窄,煤炭运价指数震荡下滑,环比下降1.5%,散货船运力闲置严重,市场需求疲软仍将持续。

从承担76%货运量的公路货运市场看,公路物流运价指数6月为99.4点,比上月下降3.9%,比年初下降5.2%,比去年同期下降8.9%,总体上继续延续回落走势。

(三)行业转型需求步伐明显加快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和效率提升一直较为缓慢,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长期徘徊在18%左右(我市目前为15.9%),比欧美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30-40%(发达国家平均10-15%左右)。尤其随着物流市场需求规模扩张受限,市场份额进一步缩窄,在市场倒逼机制下,企业业务调整的动力增强,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监测的200家重点物流企业运营情况看,尽管上半年完成货运量同比下降1.4%,但一体化业务量同比增长了28.9%,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物流供应链管理有了新发展。首先,制造业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需求逐步显现。在市场需求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物流与供应链需求加大,为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供应商转变。部分物流企业以当前需求回落为契机,低成本整合资源,主导构建供应链、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四)快递业成为异军突起的新兴现代服务业

电子商务的持续扩大和网络购物的兴起带动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现代流通方式和物流业产生新的更大的要求,快递业较好地满足了新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在网络购物井喷式发展的带动下迅速崛起,快递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快递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服务,成为异军突起的新兴现代服务业。上半年,青岛市邮政公司和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25.4%(见表2);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34.2%。其中,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6761.7万件,同比增长46.5%;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4亿元,同比增长30.4%。

   (五)物流市场需求回暖动力仍显不足

从对外贸易形势看,外需不振仍将继续影响经济发展速度。7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平于51.0%,仍为2013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这意味着全球制造业对出口的带动作用趋缓。7月份,我市进出口贸易增速同比下降14.1%,其中,进口下降30%,出口也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外需对市场扩张的拉动仍显乏力。新兴市场经济体劳动力成本优势显现也将在一定程度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潜力。7月份,受农忙和高温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指数回落0.4个百分,为49.5%,连续两个月位于50%以下。

    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7月份物流景气指数看,受季节因素影响,7月份,反映物流业景气指数的12个指标中只有2个翻红,1个持平,其他9个指标比上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下降8.5个百分点,表明物流市场需求减弱(见表3)。物流景气指数偏弱,反映出物流经济增势减缓的同时,也说明经济提速的动力不足。

二、找准物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物流业发展正面临众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调整步伐加快,对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抢占国际供应链中高端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从国内看,在经济新常态下,物流运行效率低下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只有加快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方案,才能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解决好物流企业货源信息不畅的难题。就是要加快提升物流标准化建设水平,在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上实现新突破。“互联网+”物流形成的首要途径,就在于改变原始的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实现智慧物流。“互联网+”形势下的信息化,不是单纯地建个网站、开发个车货匹配的平台、做个APP发布一些信息,更多的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在管理监控、运营作业、金融支付等方方面面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整个物流供应链信息化。具体就是加快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研发应用,进一步完善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实现车源、货源以及海陆空三大物流系统信息互通共享,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二是解决好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最后一公里”就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实质是商业模式问题和政策创新,就是把政策创新、车辆通行、快递与配送模式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按时按需送货上门,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综合解决之道。假如满足了每个物流配送企业“最后一公里”车辆的通行诉求和集散货物的场所要求,毫无疑问会带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交通堵塞,这也是当前政府部门限制车辆通行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解决之道”又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

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企业自身需要进行快递网络化运作和共同配送模式创新,解决好终端集散货物场所资源的共享和车辆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方向也应跟企业的这种模式创新形成呼应,即进行终端集散场所的统一规划、明确车辆通行的时间和作业地点。在这个前提下,可以结合对企业在共同配送点的作业时间和权限管控,有条件放开通行和进行资源共享的作业引导。在这一点上,香港、日本等地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

三是解决好商贸物流与消费模式转型不匹配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行为从原来单纯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向追求消费价值多元化、个性化转变。这就要求商贸物流必须着眼于消费者最终需求,提高响应能力和物流效率。而现实中,商贸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物流能力跟不上消费模式升级步伐,配送效率、配送范围、配送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需要。未来的商贸物流发展必须走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路线,注重、加强在跨境交易、移动终端、社交网络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物流需求,必须积极对接传统产业发展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需求。

四是解决好跨境电子商务规范化运营的问题。跨境电商进出口无须经过复杂的中间流通渠道,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如,在传统的对外贸易中,海关、国检、支付、退税等各个环节存在很高的流通成本,这使得中小型企业在与大型企业的对外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通过跨境电商,这些环节都被整合到了同一个平台上,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批发商、零售商,甚至是直接的消费者,有效减少了贸易中间环节和商品流转成本,而节省的流通成本就为企业及消费者获得实惠提供可能。尤其中小型企业也能平等地面对海外市场,增加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发展跨境电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企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更大的主推力量。

政府层面: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规则、条例的研究和制定,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机制,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创造必要条件。通过率先发起制定的新的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话语权。建立对跨境电商企业的认定机制,确定交易主体的真实性并建立交易主体与报关服务的关联体系。逐步完善直购进口、网购保税等新型通关监管模式。建立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跨境电子商务涉及的交易、税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出台相关监管政策,确保跨境电商的有序发展。调整优化结汇方式。加快电子口岸结汇、退税系统与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支付等企业系统联网,实现口岸监管的前推后移、分类通关管理。升级改造跨境电商产业园中的完税区和保税区,让消费者可以在完税区直接购买产品,逐步形成“买全球”、“卖全球”和“送全球”的格局,以此方式合理增加消费品进口。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电商专业人才,推动中小电商企业向跨境电子商务转型,打造我市本土跨境电商平台,着力形成日韩电商货物集散中心,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企业方面:随着大型电商平台涉足跨境电子商务,更多大型外贸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子商务,中小企业面对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做好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借助大数据的应用,转变传统互联网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电商市场营销方法。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生产集约化和监管科学化。

此外,还要发挥侨团组织作用。在跨境电子商务建设的大背景下,侨团可以提供在金融、法律、政策方面的信息服务,成为协调政企、帮扶企业、整合资源、支持电商及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侨团搭桥,政企合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一个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才能人尽其才,物畅其流,繁荣经济。

 
                货运软件,货代软件,物流软件,国际货运代理软件,国际物流软件,G3货运软件,G3云货代软件,货代云系统,物流云软件信息来源:青岛统计信息网
 
货运软件,货代软件,物流软件,国际货运代理软件,国际物流软件,G3货运软件,G3云货代软件,货代云系统,物流云软件,物流云操作系统
货运软件,货代软件,物流软件,国际货运代理软件,国际物流软件,G3货运软件,G3云货代软件,货代云系统,物流云软件,物流云操作系统www.g3soft.cn